下面进入正文:
晚上出去吃饭,听见两个20多岁的男生聊天。
一个说:“我一直想做自媒体,但太卷了,我又没设备,也没啥特别技能,干不过别人的。”
另一个说:“我也想过开个铺子,卖点潮玩或者咖啡,后来一查房租,直接放弃了。”
他们叹了一口气,聊起最近哪个朋友跳槽涨了工资,又刷到了哪个95后做视频年入百万的视频。
他们其实不是没方向,他们只是还没学会最关键的一步:复制。
01
一切都从一个小洞口开始
这个故事我一直记得,真实发生在美国。
当年,美国某家制糖厂有个难题:方糖老是受潮,怎么运输都出问题。
研发团队搞了大半年,一直都没弄明白。
后来,是一个普通工人,他没学历、也没研发经验,突然灵光一现。
他在轮船上,见过风筒排湿的结构,就提议:“在糖盒上打几个小孔试试?”
结果真就成功了。
方糖不受潮了,公司还为这个点子,支付了100万美元的奖金。
你以为这就完了?不久之后,日本有人听说了这个故事。
他没去羡慕这个美国工人,而是立马模仿:在打火机火芯盖上打孔,结果打火机的汽油寿命,延长了4倍!
他注册了专利,也因此赚到了第一桶金。
再后来,还有人模仿这个模仿,在扣子里灌香水,发明了“香扣”,风靡一时,卖爆了。
这些人,没有人是“原始创新者”。他们都只是看见一个机会,模仿一下,试试看。
但他们都赚到了钱。
02
信息差与认知差,赚钱最大的两个门槛
你可能觉得:“这个年代,谁还靠模仿赚钱啊?”
错了,现在模仿更重要,只不过变成了一个更高级的词:借势、抓趋势、打信息差。
这里我要讲一个更核心的东西:认知差和信息差。
信息差,是指你还没发现别人手里握着的资源、技巧、工具,你能利用这个差距先发制人。
认知差,则是你即使知道了某些方法,依然抓不住关键点,思路和执行方向不清晰,结果就没法突破瓶颈。
简单说,就是:
你看到别人赚钱,知道了“模仿”这件事,但没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有效;
你学习过很多干货课,但不知道怎么把知识变成行动;
你知道市场有需求,但不了解用户真正痛点,不知道该怎么做内容、怎么转化。
我认识一个做AI工具项目的年轻人,他自己不会写代码,但刷到一位博主推荐了一款国外的AI软件。
他花了几晚研究怎么搭建中文镜像站,找了两个朋友做技术,自己跑去平台投放,3个月就赚到钱了。
他说:“我没什么特别的,就是你看见了‘东西’,我也看见了,但我试了。”
所以,普通人和那些成功者之间的区别,可能只在于:他们在看到信息时,不会只是收藏,而是动手。
别人刷到灵感是“收藏夹里吃灰去吧”,他们是“实践一遍”。
而且,真正的模仿,从来不是无脑复制,而是在模仿中打磨理解,在理解中找到独立。
毕竟,认知上的差距,才是阻碍一个人赚钱的最大瓶颈。
好了,今天就闲聊到这。

